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。回首2016年,“十三五”的良好开局推动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发布。“绿色制造、供给侧改革、去产能、取消32.5等级复合水泥、物联网、石墨烯、工匠精神、人工智能……”一系列热词也随着国家政策普及开来。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透漏出对绿色发展的憧憬与扶持。随着需求结构不断升级,传统建材产品的需求量保持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的态势,而绿色建材和先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、复合材料需求量会持续增长。因此,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,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将成为2017年度建材行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导向,离不开政府的支持,离不开行业的行动。
政策不是前进的羁绊,是产业发展与腾飞的起点。让我们一起回顾并总结2016年有关促进绿色建材发展的国家和地方的绿色新政,2017,一起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。
新世纪以来,“选择性产业政策”的空间已越来越有限。很多国家的产业政策已从有选择性地“挑选赢家”(即选择重点产业、重点企业进行扶持)和贸易保护主义转变为“普遍性”政策。
以绿色建材政策为例,近年来政府为了推进绿色建材产业的深化发展,发布了大量的“普惠化”政策与配套服务政策,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现状发布适合该区域绿色建材发展的政策。从2013年至今,中国绿色建材产业迎爆发式增长,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引领,让绿色建材产业由国家政策逐渐发展成为“举国行动”,本期绿色建材周刊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湖北绿色新政。
2016年,湖北全面实施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省级认定标准,继续开展绿色生态城区、绿色建筑集中示范,促进绿色低碳发展,全年新增建筑节能能力84万吨标煤,发展绿色建筑2200万平方米,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1675万平方米,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36万平方米,县以上城区新型墙材占比达到90%,新型墙材应用率达到95%,散装水泥、预拌混凝土、预拌砂浆供应等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
2017年,湖北省住建厅将把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各市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,加大检查督查力度,继续组织开展省级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项目示范,推进绿色建材认定工作,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。
前不久,武汉市首条透水沥青道路在该市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青山试点示范区铺装成功。此次铺装的“透水沥青”是当地企业针对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研发的又一新型绿色建材。
据了解,早在“海绵城市”概念刚刚提出时,武汉市有关部门就与武汉理工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、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,积极推动新型透水材料及工程系统的研发。
近两三年来,湖北已成功研发出透水混凝土、透水沥青、烧结透水砖、非烧结透水砖、砂岩复合透水板、透水格、PVC集水蓄水系统、混凝土集水蓄水系统、玻璃钢集水蓄水系统等新型绿色建材,为当地建设“海绵城市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。
湖北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透露,目前该省已有武汉、宜昌、襄阳、荆州等主要城市率先启动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项目。预计在未来五年内,全省各地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项目总投资将超过千亿元,仅武汉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就将投入资金近200亿元。
转自:网络